|
娄底市“三供一业”系列报道:一切为了为让市民喝上好水钢城路给水主管安装作业中 娄底水业施工员在工地检查质量 新化县芦茅江煤矿退休职工付永丰正在喝饮水机过滤的纯净水 国家饮水工程炉观镇375集中供水工程 自2015年11月娄底市正式启动“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至今,娄底市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要求,把扎实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来抓。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市共投入资金约12.5亿元,已完成29家驻娄央、省企,共8.6万户供水分离移交工作。“让居民有水喝、喝好水!”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承诺和愿景,让娄底供水人付出了大量汗水和辛勤劳动,也收获了感动和喜悦。 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再从“有水喝”到“喝上安全水”,娄底市较好地改善了广大驻娄央、省企职工的生活饮水条件,提高了职工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广大职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攻坚克难 多管齐下 啃下“硬骨头” 涟钢,作为娄底最大的省属国有企业,是娄底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2万6千多户家庭的日常生活保障,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给企业造成沉重负担。2016年5月,涟钢供气、供电、供水分离移交施工改造同步启动。 体量大、改造费用高、历史遗留问题多、居民抵触情绪强烈、维稳压力大等问题是改水工作组直接面临的挑战。 黄泥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行政主任聂向阳回忆“在改造过程前期,周边的老百姓思想不够统一。过去,涟钢是无偿或者优惠地供应了水电气,他们认为改造触及到他们的利益。” “供水分离移交改造工作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多,工作量大。”涟钢社会事业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娄底市水业公司科学组织,合理调度,会同涟钢水改组深入每个小区详细调查,编制了客观详实的改造方案。高峰作业时段,涟钢生活区每天水改作业人员达200人以上,施工范围广,涉及道路和小区多。为减少涟钢职工和居民不便,他们将道路主管施工时间尽量与上下班出行高峰时段错开,将小区支管施工时间调到与涟钢职工上下班同步,做到施工安排与居民生活两相宜。 娄底市国资委作为涟钢改水、电、气的牵头组织部门,创新工作方法,三管齐下攻克难题:一面抓“现场保障”,推行“现场工作法”,当场处理和协调矛盾,确保施工不断档。一面抓“百日会战”,集中力量,倒排工期,始终保持推进的强度和力度。一面抓“难题打包”,充分调动属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并根据实际制定水电补偿方案,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最终以工程质量、贴心服务赢得了政府、企业、用户的好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 2017年10月,涟钢生活区直供户和转供户共26600余户供水移交改造的挂表工作全部完成,标志着涟钢供水分离移交改造任务圆满完成。从此,娄底6万余名涟钢职工及周边村组居民的日常生活全部改用娄底市政自来水供水。 端稳“一碗水” 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 如果没有“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稳步实施,新化县芦茅江煤矿退休职工付永丰夫妇俩恐怕每天还在为水发愁。 该煤矿所属的芦一井、芦二井、芦三井、矿部等小区房屋大多是七、八十年代的老建筑,小区大部分没有自来水,有的小区自来水水量小,压力不足,经常断水,所以在该小区,居民喝水基本靠人担。 为解决该煤矿社区900户居民喝上放心水,市国资委决定把“三供一业”改水和农村改水工程相结合,经实地勘查协商,多次开会沟通,升级水厂建设由新化县住房保障管理中心牵头在小洋江修建水塔、加大装机抽水容量、过滤池、蓄水池、更换主供水管道及供水配套设施。2020年11月,工程全面完成,解决了芦茅江煤矿900户职工和周边2436户村民的饮水问题。 “改造好之后的水清甜,蛮不错的!彻底解决了我们这些煤矿职工和家属生活上的一个大问题,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旧房安装上了新表,退休工人付永丰端着烧好的凉白开由衷的说,一旁的老伴也眯笑着眼。得益于全市“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造项目,老两口再也不用出门担水了。 记者还从娄底市国资委获悉,各县市区中,涟源市原湘煤机厂职工家属实现了五十多年来梦寐以求饮用自来水的夙愿,彻底解决了原桥头河矿区株木山工区职工家属饮用水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双峰县朝阳社区完成了三塘水厂提质改造,新添置了一体化净水设备、泵房水泵、300立方米不锈钢清水池及社区泵房、供水主支干管网提质改造,为900户社区居民更换安装智能水表;冷水江市利民矿区供水改造工程以冷水江市周头水库作为供水水源,采取自流引水,计划新建利民矿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净水厂和供水配套管网、供水提升泵站等工程,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设投资的30%左右。 “自来水”改造通村入户解决了社区村民水难喝、喝水难的问题,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 全市“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水项目建成后,全市驻娄央、省企居民群众饮水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供水能力明显提升,项目让10多万多人直接受益。群众饮水问题得以解决,饮水安全方面的短板予以弥补,以供水改造的最快速度、最小影响、最好质量,赢得群众最大理解和支持,真正把为民实事办好,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 |